近年来,山门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摆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位置,探索发展“1134”工作模式,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诉源治理、重点管理、多元化解,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一、坚持一条主线,党建引领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凝聚力
坚持把基层党建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按照“党委领导、综治协调、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工作原则,成立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镇属单位负责人和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各项工作;创新推行“党支部+网格”“党员+网格员”的矛盾纠纷治理机制,将党建和综治、民政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纵向延伸公安、司法、妇联等专业力量至网格内部,全力构建到边到底、分级负责、梯次联动的矛盾化解工作格局。
二、用好一个良方,法治思维营造矛盾纠纷化解新环境
始终把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八五”普法,重点加强《宪法》《民法典》《反有组织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配备法律顾问18名,培训法律明白人102名,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420余人次,切实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着重加强“软法”治理,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约束引导作用,狠抓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问题整治,积极探索“主题党日”同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广泛推行积分制等管理模式,持续深化“党群说事+”机制,结合主题党日每季度集中开展1次“党群说事”活动,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政策法规宣讲活动300余场次,促进形成了尚法防纠纷、循法解难题、依法处矛盾、司法强效力、普法促和谐的法治环境。
三、狠抓三调对接,协调联动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增质效
紧紧围绕主动创稳提质增效这一主线,持续强化综治中心与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的协调联系,健全完善调解、信访、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多种方式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等通道,通过延伸触角靠前服务、深度融入精准排查、多方联动协调化解,累计调解“诉调、警调、访调”案事件72起,推动形成了“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工作格局,真正将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控制在源头。
四、深化四项举措,源头预防夯实矛盾纠纷化解强基础
持续健全完善平台建设、流程管理、工作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不断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规范化水平。一是抓实风险研判。全面推行“三张清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综治力量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通过日常排查、集中排查、条块排查相结合,全面起底各类矛盾隐患,建立矛盾纠纷底数清单;结合上级部门反馈、镇村排查掌握的较大风险隐患矛盾,建立重点矛盾纠纷清单;定期召工作推进会、政法工作联席会议、综治中心周例会,对矛盾纠纷涉事人员进行甄别研判,建立重点人员清单,分级分类落实跟踪走访、动态监测、包案化解。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坚持实体运行、实战导向、实用为主、实效为先,对照“1厅+N室”建设要求,高标准规范化建设镇综治中心,集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防范应对风险隐患、优化公共法律服务、高效便民利民等功能,打造“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矛盾纠纷化解平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快速解纷争。三是织密基层网络。深化网格管理,坚持“线上+线下”联动解决群众诉求,基层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巡查走访,依托“陇情e通”采集基础信息、收集社情民意,能解决的立刻办理,解决不了的逐级上报,分级分类及时解决,切实把网格打造成发现化解矛盾纠纷的前哨阵地。四是注重社会参与。坚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充分调动多种主体,广泛吸纳乡土乡贤、“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建成基层调解队伍18支97人,切实形成了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人民调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