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东南的黄土高原上,
总有一些身影,
用半生时光在贫瘠土地上雕刻出绿色传奇。
清水县远门镇单魏村的魏茂生,
便是这样一位在苹果树下书写时代答卷的逐梦人。
从1984年承包5.7亩老果园到2024年引领全镇苹果产业年产值破亿,
他用40载春秋,
将“科技兴农”的种子播撒在陇原大地,
让“共同富裕”的愿景在万亩果园里结出累累硕果。
(一)追梦:当锄头遇见科学的星光
1984年那个萧瑟的秋日,
当魏茂生站在13棵死树横陈的老果园里,
面对母亲“败家子”的斥骂和妻子“馋嘴羊”的埋怨,
他手中的锄头第一次颤抖出迷茫。
这片年产2700斤、收入340元的“烂摊子”,
却在一张《天水科技》报上照进了曙光——康士勤老师关于果树科学管理的文章,
如同一把钥匙,
打开了他眼中的新世界。
“树要通风透光,
根要吃足养分。”
县园艺站杨安顺站长的教诲,
让这个高中文化的农民开始了“白天蹲果园,
夜晚啃书本”的日子。
他像一株渴望阳光的果树,
连续三年泡在园艺站培训班,
把“改造树形”“增肥防虫”的理论化作手中的剪刀和锄头。
当第五年的苹果压弯枝头时,
5.7亩果园十年累计产量28万斤、收入24万元的数字,
不仅让家人闭上了抱怨的嘴,
更让他坚信:
“科学技术,
才是土地最肥沃的肥料。”
(二)筑梦:从“一人富”到“万家甜”的蝶变
“党员的承诺,
不是写在纸上的空话,
是要刻进土里的担当。”
2003年入党时,
魏茂生在志愿书中写下“无偿带领果农发展产业”的誓言。
这个誓言,
他用22年光阴写成了一部生动的实践教材。
组建单魏村果树专业研究会,
邀请省市专家办班六期,
培训千余名果农;
自费编印《果树管理手册》,
骑着二八自行车走村串户送技术;
为说服村民改种新品种,
他把自家果园作为“试验田”,
眼睁睁看着改接的果树三年没挂果却咬牙坚持。
2000年,
当单魏村300亩果园第一次迎来丰收时,
曾经笑他“挖死树烧木炭”的村民,
捧着红彤彤的苹果流下了热泪。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三不原则”:
不要派车接送、
不要误工补贴、
不要任何回报。
2022年,
当单魏村苹果产量突破20万斤、收入破千万时,
他蹲在自家果园里,
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树干说:
“一棵树光自己长得好不算啥,
漫山遍野都成‘摇钱树’,
才是共产党人心眼里的好风景。”
(三)守望: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深耕
岁月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刻下年轮,
却从未磨蚀他眼中的光。
82岁的魏茂生,
依然会守在果园里查看果树花期,
会在暴雨夜冒雨抢救被淹的苗圃,
会在培训班上神采奕奕地讲解果树修剪新法。
有人劝他“该享享清福了”,
他却指着远处的果园:
“你看那些树,
就像我的孩子,
哪有父亲看着孩子长歪了不管的?”
在他的带动下,
远门镇涌现出魏安平、魏百灵等一批乡土人才,
他们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织就产业网络,
让“远门花牛苹果”成为畅销全国各地的金字招牌。
目前,全镇苹果种植面积9000亩,
年产值达1亿元,
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
而魏茂生的荣誉墙上,
从“农民状元”“劳动模范”到“优秀共产党员”,
每一枚奖章都折射着一个真理:
当个人梦想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平凡的土地也能生长出伟大的传奇。
(四)回响:一棵苹果树的时代隐喻
站在新时代的地头,
魏茂生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体奋斗的范畴。
他是改革开放后千万新型农民的缩影
——用知识改变命运,
用技术创造财富,
用担当照亮乡亲的致富路;
他更是基层党员的鲜活样本
——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化作春剪枝、
夏施肥、
秋摘果的四季坚守。
当我们凝视他果园里那棵最老的苹果树,
主干上深深浅浅的刀疤,
恰似一位老者卷起裤腿露出的勋章。
那些被岁月风干的故事里,
藏着中国乡村最朴素的真理:
所有值得奔赴的梦想,
都需要深深扎根于土地;
所有真正的丰收,
都始于播撒希望的人弯下腰去的那一刻。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
愿更多“魏茂生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
让每一棵苹果树都成为振兴的支点,
让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因为每个逐梦的身影,
都在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