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事关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王河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我县发展“种业、菌业”的历史机遇,立足镇情实际、找准发展定位,以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为抓手,以打造“西部粮仓、种业大镇”为目标,持续巩固拓展冬小麦良繁优势,加快良繁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做强种子“芯片”,高质量推动种业振兴取得新的更大实效。
坚持高位谋划,精心安排部署。充分发挥王河传统的种粮优势,按照打造“西部粮仓、种业大镇”的思路,采取规模化发展的措施,累计建设小麦良繁基地1.35万亩,有效发挥了带动作用。今年夏收后超前谋划、科学规划,累计建成“三梁两流域”良繁冬小麦3.6万亩,其中在王马梁、成寺梁、东坪梁和响水河流域、林沟流域分别打造千亩以上种植示范点12个,百亩以上种植示范点15个,群众分散种植7800亩,实现了村村有示范点,有效发挥了带动作用。
聚焦品种选育,充实种质资源。立足良繁基地建设,攥牢用种安全主动权。以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契机,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以政府牵头、企业主体、技术配合、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做大做强现代种业,推动良繁基地建设。注重科学规划,全面盘清地类面积,按照“入户对接+统一规划”的方式,合理确定“兰天36号、42号”“普冰151”为传统主推品种,精选其他兰天系和陇原系5种种植品种作为适宜性、丰产性、抗逆性试验品种,充分保证种植工作顺利开展。
夯实提质增效,促进辐射带动。按照“集中办点、农户自种、主体带种、支部托底”的思路,对规划区域内地块,在引导农户自种的基础上,对地力条件较好、无人耕种的地块,积极动员辖区合作社、种植大户代种代管;对地力条件相对较差、无人耕种的地块,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托底耕种,确保示范点应种尽种。
注重田间管理,农技支撑有力。邀请省农科院和县农技站技术人员组织开展小麦良繁现场培训5次,充分发挥县农业局驻村队员的优势,组建“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组织群众扎实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和提纯去杂精细化管理,形成了同防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小麦良繁稳产增收打下了基础。
突出要素保障,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实现“耕、种、收”机械化、高效化、便利化,在种植环节,整合全镇11村农业机械32台,对面积较大的示范点采取“统耕统种”的方式作业,有效解决了劳力不足的难题。在收割环节,根据各村小麦成熟情况,对跨区作业收割机进行统一调度,确保各村小麦良繁基地科学抢收、颗粒归仓。在效益发挥环节,积极破解“有产品无商品”的难题,持续强化产业要素保障,在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布设了农特产品电商运营中心。新建小麦良种烘干仓储中心1处,晾晒场5处,为建设种业大镇夯实基础。成功改造王河喜乐面粉厂,制作了王河小麦面粉短视频。在市场销售环节。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申请“喜乐”牌王河小麦面粉条形码,王河小麦面粉走向市场,实现由产业到产品的升级转换。
下一步,王河镇将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善良种繁育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良种繁育产业,着力提升育种科技化水平和种子质量,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