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清水 > 清水历史文化 > 正文

〔人文〕《秦亭碑》:甘肃省清水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碑刻

发布时间: 2022年07月28日 10:40   来源: 今日头条    预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秦亭碑 |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

碑 文

碑 阳:□□□东山公□☐☐囗囗囗囗囗□高祖许出口,祖屈香,次祖陇常,父口口口奴妣口都军司马,后作本口都统治伊口。

碑 侧:太和二十年,太岁在丙子十一月庚申朔二十日,秦州清水郡南和县民许才宣年口妻女王紫。

注释:

①司马:南北朝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与军事计划。

②都统:南北朝设少年都统,为带领青年兵的将官。地区长官为大都统。这里的“都统”显然指该地区的最高长官。

③太和:北朝北魏孝文帝元宏年号(477年一499年)。

 

《秦亭碑》所记载的时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十一月二十日,时为公元496年,迄今已有1512年的历史。它是甘肃省清水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碑刻,也是2002年天水市政协文史委在全市征集碑文时,位列最早的石刻。

《秦亭碑》清代发现于今清水县秦亭镇百家村,现存于秦亭镇秦子铺村忠烈祠。该碑高约130厘米,宽约30厘米,为一通不规划的四棱柱体。碑面不光滑,文字依石面手掌大小的凹凸处凿成,因而使碑文在章法布局和个字结体上舒张自如,风格别致,这是常见碑碣少有的布局特色。

该碑正、侧有碑文。各为三行竖排,现能明晰辨认者共计64字。其中“太和廿年,太岁在丙子十一月庚申朔二十日,秦州清水郡南和县民” “女王紫” “东山公”“高祖” “军司马”“都统”等字十分醒目。

 

解读碑文,当有两种:其一,简要记载了一位将官的身世与任职;其二,但“民”字之下疑似“谣”字,“山“字之下疑似“西侯”,则整个碑文当记述的是一曲民谣。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北魏孝文帝时,秦亭一带设有南和县,且隶属秦州(天水)清水郡所辖。据史料记载,南北朝初期,清水属南朝刘宋地盘。刘宋大明二年,即北魏太安四年(公元458年),宋将殷效宗整两城于县东,一座可能在白沙乡,另一座可能在秦亭镇百家村一带。

当时,魏、宋两国曾在清水打过一仗。北魏镇西将军大破宋军,收得清水,毁坏该城。战后,北魏在此置南和县以拒刘宋。该碑表明,南和县从北魏太安四年设立,至太和二十年已持续38年之久,且掌握在北魏手中。

 

南和县何时而废,尚无记载。 但在清水《鲁恭姬造像碑》碑文中又有“南阳郡”“太守”的字样,这是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的事,这时的郡、县大小相差无几,“南阳郡”可能是“南和县”的更名。

在秦亭镇龙头观发现的明代《南瞻部州记事碑》有“百家镇南阳铺”的记载,这说明南和县是北魏政权的一个行政区,北周以南阳郡取而代之,其后秦亭一带仅存镇。

民间流传关于“百家镇”来历的说法,说是过去“打了一仗,搬来了百户人家”,可能指北魏战后移民置南和县拒宋这件事。这通碑作为南和县、南阳郡、南阳铺演变的见证,为清水县东部的历史沿革留下了充分的证据。

 

《秦亭碑》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书法艺术角度看该碑既有鲜明的魏碑特色,也有商鼎、周彝、秦简、汉碣金石之内涵。该碑博采众家,乘承汉风,取法《张迁碑》,如“郡”、“山”、“东”等字,体式补厚中见劲媚,方整中多变化。

碑文通篇笔力雄浑酣畅,绝非等闲之辈所为。碑文用笔圆润端庄,结体开张宽博,风格上既有《卞玉过石门领表记》奇逸古雅之遗风,又有《石门铭》超凡脱俗之意韵,可谓书家神品。

来源:摘自《清水碑文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5月)

编选:@读书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