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水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水土保持为抓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实施温泉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以及2025年潭沟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等一系列重点工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扮靓乡村振兴底色,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漫步清水县白沙镇温泉村,一幅生态振兴的锦绣画卷徐徐铺展:昔日泥泞不堪“烂泥沟”,摇身变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水景街,坡耕地整治后实现稻蟹共生,农田里螃蟹灵动、秧苗葱郁,曾经尘土飞扬的河岸土路,蜕变成串联村庄美景的休闲步道……村民们沉浸在生态效益和旅游经济丰硕成果中喜笑颜开,生动诠释着温泉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卓越成效。
清水县温泉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是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开展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共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63.06公顷。主要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26.97公顷,坡面水系工程1处,M10浆砌石谷坊1座,护坡工程115米,山顶栈道956米,堤顶生态步道1.16公里,观景平台2处,堤背绿化0.23公顷,封育治理636.09公顷。
清水县水土保持站工程师李智杰说:“通过实施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使小流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得到充分保护,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打造了新农村建设宜居宜游宜业新基地,促进了清水县文旅农康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清水县水土保持站也正在积极推进潭沟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
“清水县2025年潭沟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位于清水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涉及草川、红堡、永清三个乡镇。项目总投资503.37万元,面积53.44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0.13平方公里,治理面积12.50平方公里。”清水县水土保持站高级工程师王澍楠说。
该工程的主要治理措施是封禁治理1043.10公顷,梯田设计207.10公顷,产业路(砂化路)1597米,田间道路7776米,配套道路涵管5座,排洪渠884米。工程自2025年3月份开始,工程实施期为7个月,将于今年9月底完成建设。
据介绍,2025年潭沟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实施后,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经过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50平方公里,增加年蓄水能力11.11万立方米,增加年保土能力2.98万吨,治理程度由原来的62.21%提高到93.36%,保护耕地面积0.16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9.32万公斤,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收入319.74万元。同时,将部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涵养水源,提高地表径流利用率,改善了水环境。
在白沙镇太石村和赵沟村交界处,柒家沟淤地坝隐于连绵绿意之间,坝水清澈,碧绿怡人,已然成为了清水县的一道亮丽风景。总投资445.89万元的柒家沟淤地坝工程在2022年底建成。工程的建成,使坝控范围内的洪水泥沙得到拦蓄,年减少入河泥沙1.95万吨。同时,可保障区域内5000亩农田灌溉,解决了小麦、玉米等作物春播供水问题。
除柒家沟淤地坝外,清水县还建成了窝坨沟、水泉湾等淤地坝,这些淤地坝在拦洪蓄水、减少入河泥沙、调节局地小气候、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保障区域内果园及农田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水县通过实施一系列水土保持项目,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水土保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让乡村的颜值和内涵得到了双提升,一幅“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清水大地徐徐展开。(清水融媒记者丁文艳刘清宁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