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门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持续深化“四个融合”机制,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打造“党建+文明实践”融合工作品牌,成功撬动基层治理效能的“金钥匙”,领跑基层治理“加速度”。
新媒体应用,“线上+线下”宣传移风易俗
为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移风易俗宣传效果,树立文明乡风。黄门镇积极探索创新“新媒体+”的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结合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宣传、示范、亮点”三平台,形成传播矩阵,强化数字赋能,把有意义的主题宣传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内容,把各类政策精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送到群众身边,以新媒体碰撞传统,深化品牌内涵,擦出了别样火花,将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坎里。创建冶坊新韵、德润硖口等党建+文明实践品牌,把移风易俗、美丽庭院创建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相关事项纳入“村规民约”之中,以直白质朴、通俗易懂的“村言村语”对群众的生产生活予以规范,积极引导群众自我管理,崇德向善。常态开展高额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的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好儿媳、好婆婆评选和宣传表彰活动,用“身边事”教化“身边人”,以先进典型引领乡风,以反面事例鞭策后进,打造邻里互助的美好氛围,坚决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习惯,推动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文明创建蔚然成风。
村民议事厅,激活自治参与热情
黄门镇着眼“查民情、解民忧、议村务、树新风”,不断探索基层治理自治新途径,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结合各村实际,设立“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村民议事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村民议事机制,现场集中办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群众化解邻里纠纷,在“小阵地”讲清“大道理”,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民主议事成效的标准,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遍访民情、征集民意、汇聚民智,决策民主化、项项有交代,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庭院微讲堂,记忆群众喜怒哀乐
黄门镇以农家院落、村社区广场为阵地,将主题党日、理论宣讲、文化活动、民生服务等搬到群众家门口,探索建立“党群说事+庭院微圈”,通过开展“庭院说事”、“身边人讲身边事”、“庭院里的民生议事会”和“手工钩织课堂”,让群众自己讲百姓故事,绘就了“集体情感画像”,让“喜怒哀乐”可触可感,倾听群众声音,让“庭院”成为“心院”。同时,大力推进网格化党建,聚焦群众需求,引入社会力量、强化代际互动,让庭院大讲堂成为凝聚基层共识、传递时代强音的情感共同体。
志愿者服务,擦亮文明新风名片
志愿服务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志愿行动同时诠释了文明内涵,黄门镇全方位浸润文明基因,注册志愿者2126名,构建成上下贯通、供需对接的文明实践队伍。队伍秉乘“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充当了环境整治“先锋队”、文明交通“引导者”、社区关爱“暖心人”、留守儿童的“看护人”、文化宣传“轻骑兵”,常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接地气”的服务活动开展,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创新“主题党日+志愿活动+网格”相融合机制,结合各实践阵地资源特点和优势,将志愿服务融入到基层治理工作中,全民参与,不断拓展领域,强化保障,让志愿服务成为文明新风的“播种机”、乡村温度的“传递者”,成为擦亮黄门文明新风的“行走名片”。
“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载体。下一步,黄门镇将持续深化融合机制,将党的组织优势与文明实践的平台优势相结合,构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以“红色动能”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